首页 > 财经 > 正文

财政货币政策加码预期升温 预计LPR存在下调可能

2022-05-13 08:39:30来源:第一财经  

国内多地疫情反复,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。市场普遍关注,宏观政策要如何进一步发力,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创造良好前提。

5月12日,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“中国这十年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,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,首先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,力争在上半年全部落地。还要抓紧谋划和推出增量政策工具,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,充分挖掘内需潜力。

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也在会上作出明确表态,下一阶段,人民银行还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特别是要积极主动谋划增量的政策工具。

要实现经济增长目标,接下来财政货币政策如何加码?增量政策工具会有哪些?

谋划推出增量政策工具

受4月多地疫情影响,有分析认为,这将对二季度经济造成严重拖累,增速可能明显放缓。

对此,韩文秀表示,国务院和有关部门也正在紧锣密鼓、源源不断地出台一些细化的政策举措,积极帮扶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,稳住广大市场主体。

在谋划和推出增量政策工具上,韩文秀透露,我国财政政策、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有足够的空间和多样化的工具,我们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方面有丰富的调控经验,将会进一步加强相机调控,该出手时就会出手。

陈雨露表示,此前央行通过前瞻性降准,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。引导贷款市场利率在比较低的水平上进一步下降,来降低市场主体的融资成本,激发融资需求。新出台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,比如设立2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再贷款、400亿元的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,同时对绿色、小微等薄弱环节精准加大支持力度。及时出台加强金融服务、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23条政策措施,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。

数据显示,截至3月末,央行发放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1386亿元、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225亿元,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2309亿元和225亿元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也继续增长。

陈雨露强调,下一阶段,人民银行还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。加快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,特别是要积极主动谋划增量的政策工具,继续稳定信贷总量,继续降低融资成本,继续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,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支持。

上述表态也秉承了4月29日政治局会议定下的基调:“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,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、严峻性、不确定性上升,稳增长、稳就业、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”;“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,加大相机调控力度,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”。

综合多位专家分析来看,为确保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完成,需要增量政策工具加大对冲力度。预计未来除了总量工具外,还会有更多新型结构性工具接续落地。

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判断,二季度或将出台类似2020年的专项再贷款再贴现计划,更多领域将被纳入定向支持范围。

招商证券研发中心联席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张一平推测,结构性政策工具是今年货币政策创新发力的主要方向,通过引入“激励相容机制”,该工具可向市场定向投放基础货币,并撬动银行信贷投放。据央行估计,结构性政策工具的使用将带动贷款投放多增1万亿元,农田水利、能源安全、高校就业等领域可能成为下一步结构性政策工具的创新方向。

结构性政策解决结构性矛盾

目前,我国货币政策正面临汇率、物价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等几大掣肘。

5月11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,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同比上涨2.1%,涨幅明显扩大,生产者价格指数(PPI)回落至8.0%,仍在高位运行;5月以来,人民币汇率跌跌不休,12日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收盘报6.79,较上一交易日跌626个基点,创下2020年10月以来新低。与此同时,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加快,对新兴市场的溢出效应也受到了普遍关注。

“传统的财政、货币及信贷方面的宽松刺激政策空间已经很小,疫情暴发的背景下,这些政策的效果也不会很理想,用专业术语来讲,就是传导机制失灵了。”野村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近日撰文指出。

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,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扩大,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。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85万人,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.5%,同比提高0.1个百分点。其中,主要就业群体25~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均值为4.9%,本地户籍人口失业率均值为5.5%,均与上年同期持平。受疫情影响部分群体就业压力加大,3月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失业率升至5.9%,连续两个月高于城镇失业率总体水平。

在陆挺看来,需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的宽松力度,而且还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框架。进入疫情的第三年,很多家庭和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特别大,所以尤其应该突出纾困的重要性,财政、货币和信贷政策方面应该尽量向他们倾斜。对于因为疫情而出现还款困难的个人和企业,应该尽量给予宽限甚至直接补助。

5月11日,国常会提出,财政、货币政策要以就业优先为导向,退减税、缓缴社保费、降低融资成本等措施,都着力指向稳市场主体稳岗位稳就业,以保基本民生、稳增长、促消费。要进一步研究运用多种政策工具,调动地方积极性并压实责任,切实稳岗位稳就业。

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,在稳增长、稳就业、稳物价的政策目标下,货币政策总取向仍然是保持宽松的,短期来看,货币政策目标也倾向于聚焦支持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影响的困难行业、脆弱群体。结构性货币政策具有定向性的特征,更适合解决经济的结构性矛盾。而回顾2020年疫情后的经济修复阶段,货币政策也以结构性工具为主。

预计LPR存在下调可能

除了结构性增量政策工具,为了进一步提升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的空间,降低融资成本,近段时间以来,多家银行“组团”下调存款利率。

2022年4月,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,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(贷款市场报价利率)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,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。

最新调研数据显示,4月25日-5月1日,全国金融机构新发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.37%,较前一周下降10BP(基点)。

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,工农中建交邮储等国有银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均已于4月下旬下调了其1年期以上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,部分地方法人机构也相应作出下调。

在业内专家看来,近两年金融市场利率不断下调,银行贷款端利率下行,但存款端利率却基本未动,这导致银行让利实体后,息差持续收窄。

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,一方面在有效需求不足背景下,企业融资会逐步由高定价银行向低定价银行迁徙,竞争压力需要银行下调贷款利率。另一方面,优质央企国企获得的贷款利率水平更低,以LPR减点定价的贷款占比大幅提升,不排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资金“跑冒滴漏”,并通过票据贴现和低息贷款资金进行空转和套利。

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,通过改革手段稳定银行负债成本,为银行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贷款利率拓展了空间。

实际上,供需矛盾下,贷款利率已出现大幅下行。3月份,新发放企业和按揭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4.36%、5.49%,较年初分别下降21BP和14BP,降幅明显高于LPR降幅。

明明分析,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后,引导银行负债成本下行,预计将带动LPR下行,5月份LPR可能下行5BP。

周茂华也称,散发疫情等因素对我国内需恢复构成拖累,经济下行压力较大,需要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让利实体经济,提振实体融资需求,促进微观主体活跃,稳定就业,推动内需加快恢复,预计本月LPR存在下调可能。(杜川)

责任编辑:hnmd003

相关阅读

相关阅读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