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金扁担”挑来农民幸福生活 智慧农业播种新希望
仓廪殷实,是国家之福,也是百姓之盼。近日,中国商报记者来到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——湖南省湘阴县,看到乡村处处春意盎然,农民们正在田间布耕播种,一派“人勤春早”的景象。
“早稻要选用稳产早熟品种,而且要适期播种育秧,才能保证双季产量稳定。”在湘阴县岭北镇文洲围村的一处拟翻耕秧田,种粮大户王梓红向前来取经的周边农户分享自己的种粮心得。
乡村振兴粮食先行
“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”。近年来,我国农村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,农业兼业化、农民老龄化、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,“谁来种田”问题日益突出,外出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不愿回乡务农、农业后继乏人。
“食为政首”。湘阴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《湘阴县“十三五”粮食生产及种植业发展规划》《湘阴县“优质粮油工程—中国好粮油示范行动”三年行动计划》《湘阴县2020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行动方案》等,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,统筹推进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,坚持质量第一、绿色发展、效益优先的原则,纵深推进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,调优农业结构、提高种粮效益、保障粮食安全。
2月20日,湘阴县委副书记、县长李镇江在新泉镇调研春耕备耕工作,并与部分乡镇种粮大户代表座谈。他表示,当前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,要为春耕备耕保驾护航,引导农户规模种植,稳定粮食生产、增加农民收入,打响“湘阴高档香米”品牌,推动全县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。
谈到“谁来种田”问题时,李镇江告诉记者,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,推进家庭经营、合作经营、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,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建设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队伍,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,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,让农民有自豪感。
种粮大户传授致富经
53岁的王梓红年轻时一直在长沙务工,2007年在父亲的劝导下,回乡种植水稻。“那年我承包了50多亩田,盈利6万多元,细细一算比打工赚得多,还可以顾家。”王梓红种粮首年就收益不菲。
记者了解到,王梓红种粮14年,他种植的稻田规模也由当时50多亩扩大到如今280多亩,购置了大型农业机械四台。
2020年,夏季汛期长,又历经长时间的“寒露风”灾害天气,水稻种植受到不利影响,周边镇村许多大户种粮效益都不大好。但王梓红家优质稻亩产有近700斤,平均每百斤卖到182元,全年种粮纯利润超15万元。
灾年能够稳产,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分享?王梓红说出了自己摸索出来的“种粮致富三部经”。考虑到规模、季节和市场因素,王梓红对早稻稻种会选择生育期偏短、产量可观,且市场畅销的圆粒型品种,不盲目选择经济效益更高、但生育期长的稻种,以免耽误晚稻生产季节。晚稻一般会选择“野香优莉丝”这类优质稻,产量稳定、米质优、价格好,销售价格一般高出普通稻谷每百斤30元。
“第二要尽量早备耕、早耕作、使用机抛机插。”王梓红介绍,去年他的早稻和晚稻全部集中育秧、机械抛秧,比周边农户提前一周左右抛秧下田。晚稻收割就提前了半个月左右,较好地规避了9月的“寒露风”灾害。
“第三是不要盲目扩大种植规模,要在可控的劳力、季节范围内确定双季稻种植面积。”王梓红表示,关键是要控制好人力成本。
过几天村里就要开秧田了,站在自家的田野上,王梓红信心满满。
智慧农业播种新希望
放眼全国,农业生产方式在悄然改变,传统“镐锄镰犁”逐渐退场,智能化的“金戈铁马”走进农田,农业生产越来越有“科技范儿”。
2008年,南下创业的张伟回到老家湘阴县静河镇龙潭寺村,看到本应是风吹稻菽千重浪的田野却大多被抛荒,只有零星几片水稻,农民出身的他便萌生了“要让田地重新恢复生机”的念头。
回乡后,张伟一次流转了500多亩田地,成为湘阴县种粮大户,走上规模化种粮的道路。“哪块田种啥,适不适合综合种养,能不能发展休闲农业都在我这张设计图纸上。”张伟指着自己绘制的水稻种植地图说。
尝到科技种田的甜头后,张伟更加认识到“科技就是生产力”。他投资70多万元先后购置水稻烘干机、旋耕机、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设备。目前,张伟的农田里已全部实行机械化操作和现代化的育秧技术、防虫技术。机械化运作让亩产迅速攀升,最高亩产达1200斤,亩纯收入达800元。
“如果算上化肥、种子等,我们的成本基本比其他人少40%左右。”张伟告诉记者,2018年获得纯收入40余万元。
在水稻收割后,张伟便在所有的地里种上了紫云英。“紫云英不仅种子能卖钱,本身还是特别好的绿肥,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,减少化肥用量,提升稻米品质。”通过多年不断摸索,张伟已然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“种田达人”,连续多年获得湖南省农委“农业科技示范户”“优秀种粮大户”等荣誉。
“民以食为天,只要‘真懂’和‘坚持’,一定能源源不断地开辟种田的新高度!”张伟笑着告诉记者:“我现在每年纯收入几十万元,还能利用农闲时间陪家人出去旅游或者做其他‘活计’,我很享受我的农民生活!”
浓浓的“科技范儿”改变着农业生产方式,也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。农业现代化“金扁担”越挑越稳,不仅挑来了农民的幸福生活,也挑起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希望。(苏扬 项涛 谢作钦)
责任编辑:hnmd003
相关阅读
-
2020光伏企业公布105个亿元以上投资项目 总投资额突破4000亿元
光伏史上罕见的扩张潮,凶猛而至!据黑鹰光伏统计,截止目前中国光伏企业至少公布了105个亿元以上的重大...
2021-01-08